岁试(岁试是什么意思)
科举考试的六个等级分别是?
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:童生(之一级县试)——刚开始学习的小孩。
相当于高中毕业,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。
秀才(第二级府试)——更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,也叫秀才。
相当于高中毕业。
举人(第三级院试)——生员(秀才)应三年一度的乡武,合格者称为举人。
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, 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。
贡士(第四级乡试)——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(会试)及格后获得的资格,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。
进士(第五级会试)——举人参加在 *** 的会试殿试,合格者称为进士。
确切地说,它是一种类似职称月举行,所以也叫春闱。
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举人,考试合格后就是准进士,待殿试合格后,则为进士。
探花(第六级殿试)——殿试第三名称探花。
榜眼(第六级殿试)——殿试第二名称榜眼。
状元(第六级殿试)——南宋以后,殿试之一名称状元。
绝对不能说相当于博士,因为博士太多了,而状元几年才出一个。
简介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、朝鲜、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。
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(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),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。
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。
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,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,宋英宗治平三年(1066年)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。
科举考试等级是什么?
科举制度分为童生、秀才、举人、贡士、进士、探花、榜眼、状元八个等级。
以清代科举为例,分四级:童试包括县、府、院试,考中者为生员,通称秀才;
乡试是省级考试,考中者为举人,之一名为“解元”;
会试是全国性考试,考中者为贡士,之一名为“会元”;
殿试在会试后举行,由皇帝在宫中主持,也叫廷试。
贡士均可参加,以成绩高低分为“三甲”:一甲赐“进士及第”只取三名,之一名状元,第二名榜眼,第三名探花;
二甲赐“进士出身”若干名,之一名通称传胪;
三甲赐“同进士出身”若干名。
评价: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,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,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。
特别是唐宋时期,科举制度之初,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,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。
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,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。
但在宋代以后,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,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。
宋代以后,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,人才一代不如一代。
关于明代院试有哪些介绍?
明代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。
主办考试的官府,南京、 *** 为学院,各省为提学道,简称“学道”,后来都改称为“学院”。
学院的长官称“学政”,又可以称“学台”“宗师”。
学政由中央派到两京及各省任职,任期为3年。
在任期间,要依次到所管辖的各府、直隶州主持岁试和科举考试。
学政亲临考场叫“案临”。
岁试考试按成绩分为哪些等级称号?
岁试成绩分为6等,之一、二等的考生可以参加科试。
科试成绩也分为6等,之一、二等的秀才可以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,叫做“录科”。
明代最初的生员都由 *** 发给伙食补助费。
后来,凡在岁试和科试中考在高等的秀才,国家才发给补助费,这样的秀才称为“廪生”。
以后,在录取廪生的名额之外另增加了一些名额,叫做“增广生员”,简称“增生”,地位仅次于廪生。
初进学的秀才,称“附学生员”,简称“附生”,他们再经岁试、科试才能按照成绩递补为增生或廪生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- 上一篇: “Mate60 Pro”商标被佛山公司注册
- 下一篇: 唐人神:维持2023、2024年饲料外销量规划